《科学中国人》杂志专访王若光--路之问“王若光教授谈中西医结合”

2009-04-02 09:14 发布

  《科学中国人》杂志专访王若光--路之问“王若光教授谈中西医结合”

——湖南中医药大学王若光教授谈中西医的结合

《科学中国人》2009年4期102~106。

好大夫工作室妇产科王若光

图1:王若光教授检查动物受孕情况

 

    王若光 ,医学博士,生物学博士后,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湖南省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湖南省中西结合妇产科学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妇科分会理事,入选湖南省121人才工程,湖南省中医药跨世纪人才,国家执业医师中西医结合系列命审题专家等等。擅长不孕、月经病、多囊卵巢综合症等妇科内分泌疾病,妇科炎症及疑难杂症诊治。

    多年来,他一直从事中药成分分子药理学、蛋白质组学、分子生物学等与妇产科相关领域的中药药理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部省重点项目等11项,荣获部省级科技成果二获奖2项,三等奖5项,为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力量。

图2:王若光教授检查细胞生长情况

 

    五千年华夏文明,古老的中医药庇佑了无数炎黄子孙。这一点,奔腾不息的长江知道,一泻千里的黄河晓得。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渐兴起,西医的迅猛发展,中医药已经日渐式微,并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尴尬境地。

    在国粹中医药濒于医药事业边缘之际,我们看到了那些矢志于维护国人健康,潜心于古老中医药的人们并没有一蹶不振,他们脚踏实地,不骄不躁,正在努力探寻着中医药发展的崭新道路。

    中医药发展的道路到底在何方?为一探究竟,我们专门访问了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药专家王若光先生。

中、西医学原为一体,神韵相通,自然结合

     记者: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多年来,您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基础理论,用思辨的方法,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大胆实践,探索着中医药的未来。请谈谈您对中医药学发展的认识。

    王若光: 从事中医药工作多年,我在这方面积累了一点经验。这里,我谈一下自己的几点认识:

    第一,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医药科学体系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证,决不能仅仅停留在继承层面。

   历代医家文献汗牛充栋,文献和经验之体系独成,中医学者必须千淘万漉,方能“吹尽黄沙始到金”。目前,对中医药学的理解不到位,不仅导致了现代中医药学高等教育的失败,医者水平落后于时代,学科发展日渐萎缩,还直接导致医药割裂,从医者少或不了解药学基础,更不能了解其化学或植物学背景,仅仅满足于某方某药的效果,不求规范与深解,或以偏代全,以经验代替科学……中医药创新能力严重缺失,继承过程中片面性严重。因此,包括中医药的认识体系、方法论和思绪形式,乃至中药化学、药理、药剂以及相关药学等诸多方面均需要具备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中医从业者采用实证、科学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使中医药学摆脱那种“半仙”或“抽象”状态,摆脱摸不得、变不得、神秘不可测知的封闭或玄妙状态。

    有人说,中药提了成分就不是中医药了。其实,断定哪是中医药,哪不是中医药,乃至这种划分方法,都是缺乏发展眼光的。不能利用现代科技发展中医药,最终只能悲于遗憾,而不能悍卫中医药。

    第二,中药学体系的科学研究,是现代药理学、药物化学研究的富矿区。中药学体系的现代化,已成为中医药学整个体系现代化的扳机。充分利用中医药科学体系累积成果,发现和创新新药,形成原创性知识产权体系,是中国医药人的优势。

    第三:中医与中药的完整性及其与现代科技的相互交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中医药创新的新机遇。

    首先,当前全世界范围内,生物学、医药学领域对中医药学或植物药的研究如火如荼,进展情况令人鼓舞。日本、南韩的相关研究以及剂型改革研究,已成为中医药学研究的典范。而中国人最有条件阅读、理解和研究中医药学这一伟大宝库。其次,历代医家首先是一个本草家,而后才是一代医家。缺乏“本草”知识,想发展中医,或以“中医”自立于社会,只能是一厢情愿,不会被社会接受。因此,中医药学工作者,应具备最前沿的医学、药学以及分子医药学知识和相关的基础知识,客观地认识并利用现代科技,为中医药学的发展贡献力量。中药的剂型以及治疗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改变剂型,而不降低甚至提高疗效完全有可能。但是,要落实在行动上,必须做到思想解放,方法可行,技术先进,才能使这些祖宗留下的东西更细化、纯化、高层次化,更符合人体或疾病实质。

图3:王若光教授样品离心实验中

    

记者: 那什么是”现代医药学”呢?您能谈谈自己的认识吗?

     王若光: 我认为,现代医药学,就是研究如何有效地服务于生命本质,如何有效地解除疾病,如何有效地了解生命现象及其本质,推动生理、病理、病理生理、药理学的相互联贯与延深,实现中医药学“医”与“药”学的一体性和不可割裂性,深入其中的理论和方药共参,并与现代相融,摆脱模糊,实现实证的科学。这是一个能够实现创新的医药学体系。

    面对疾病,患者当然会选择最为有效、最为方便的方法解决病痛。因此,中医药学不能甘心做现代医药学的补充,或仅在现代医药学某些薄弱处才有用武之地,而应与现代医药学相互融合,成为新的医药学体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没有这三个面向的力量和勇气,中医药学就不能掌控自己的未来。

    医药学体系的完整性,首先是西医药和中医药的并重与融合。其次是中医与中药的一体性(包括针灸推拿在内)。掌握中医、西医两个方面的知识,对所有从医者,都会有益处。而对所有从医者来讲,对药学基础知识的深入了解,与各类临床技能的掌握一样,是成为一个医生的重要基础。因此,深入了解现代医药学,深入学习传统中医药学的全面文化,我们会发现:中、西医学原为一体,神韵相通,自然结合。

     记者: 关于中西医的自然结合,您有哪些经验和体会?

    王若光: 中、西医本为一体,内涵相通。同为研究人体,特别是病理生理及药理学上的相通,更使二者如天作之合,而决非貌合神离,或分属两个体系。如果过于强调二者的区别,未免过于狭隘,或只研究熟悉西医学,或只研究熟悉中医药学,均难以理解二者,并将二者融合。深入了解两个方面,具备两方面的深厚的基础知识后,自然就会发现:中、西医学根本不用结合,而是自然一体。故在现阶段,二者应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从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等方面开展工作,创造更多的创新机遇。

    此外,基础的研究、应用基础的研究、临床的研究等等方面的深入性工作,可以提高临床医生的知识层次和对疾病全方位的认知水平,是优质临床工作的根本基础。医生或医学教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因为医学永无止境,无论多么精勤地研究,仍难以透彻。因此,不能从事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则难以胜任复杂的诊疗工作,仅仅靠固有的,或者缓慢的积累,更难以应付相对复杂的疾病。

    最后,作为现代生物学或医药学的研究者,仅仅靠专业知识还不够,必须能够将电脑、网络、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等相关知识作为自己的工具,并且运用娴熟,才有益于提高效率,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更多地工作,更多地学习,取得更多的进步。

     我们力争对中医药深入理解,努力发展成为知识、技术和产业方面的优势。

    记者: 王教授,请您从专业的角度深入谈谈中医药与现代医药学、中医学与中药学之间的关系。

    王若光: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医药与现代医药学。深入了解人体生理、病理生理学,以及中医药学体系后,我们会发现,无论是治疗疾病之方药,还是思维方式之辨证,中医药都与现代医学极为相通。而认识中医药体系的科学性,光学习它本身还不够,还要学习现代的分子生物学、分子医药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等等。中医的证候或证辨证过程,其实是对疾病状态的一个归类或病理生理状态的一个判断,这和西医的病理生理十分相通。相反,一些差异则可能成为互补或创新之源。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必须用于临床实践,才能真正具备无穷魅力和发展空间,才能发现它们与现代医学真正的彼此相通。

    第二,中医药学中的中医与中药学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体性的。中医的理论大多与中药相关联,无论证候或病机,或方证对应,都突出了中医、中药的一体性。因此,中医的学习都要立足于中医、中药以及针灸推拿等全方位的教育。如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谈及的中药阿胶、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等,均涉及复杂工艺过程,体现了一个临床家和本草家的高层次结合。而现在的中医药从业者,往往对制剂、植物化学、炮制等了解甚少,对药用植物学及其相关知识了解很少,导致了知识的不全面,难以真正理解或达到古代医家的实际水平。只有将本草家和临床家相结合,才能造就真正的、科学的、能够发展的中医学专家。

    诚然,中医药现代化是一个渐进过程,有争论,也会有曲折,但发展是必然。从古至今,中医药的发展,就是一个吸收和创新的过程,我们应该努力创造中医药事业的崭新未来。

   记者: “中药不要现代化,黄帝内经很伟大。”这样的观点虽然已被医学界否定,但很多专家却持有不同观点。您对此怎么看?

   王若光: 任何科学都要发展,中医药学也不例外。历代医家,都引领着当时医学前进的方向,走在自然科学的最前沿,为中医药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做出了贡献,如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如今,部分中医药从业者却落在了时代的后面,固步自封,画地为牢,知识片面,缺乏古代医家最重要的“创新”精神。仅仅是“继承”,甚至追求古人的作风或希望形成古式格局,只能是一厢情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往开来,才是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

    记者: 您曾经提出“中医药现代化应该秉承开放性与发展观,先易后难,从单方和单品种的研究开始,逐渐进入对中药复方制剂产业化的基础研究以及中医药防治的优势病种、药物抗性研究、植物或中药活性成分高通量筛选、中药蛋白质工程等现代中药的研究。”请结合您的科研与教学经历深入谈谈。

    王若光: 先从单方和单品种研究开始(单方或单品种本身也是一个复杂体系),是由于古代医家对此已经有了很多直接与人体相互作用的实践经验,对其药理效应等多方面已具备轮廓,可提高现代药物研究的效率和方向的可靠性。同时,基于现代科技及工具,又能产生新的发现,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些方、药的价值,并利于了解其毒理学等资料,进而有利于进一步复方研究及创新性药物的产生。

    复方研究以及中成药制剂等发展很快,市场产品很多,但部分价格较高,部分疗效偏弱,甚至毒理学背景较浮浅。以市场的使用和验证为基础,复方制剂的产业化相关的基础研究十分必要,如化学基础,药效靶点,完善严谨的毒理学基础,功效合理性评价等,既是深入系统的过程,更是创新的过程。中医药治病,最终都要落脚到方药及疗效上面。方药作用必然具备化学基础,因此,其作用必然有其张力、局限或特点,不能够无限放大或引伸,因为这是学科生命力的基础。对中医药擅长的优势病种进行随机对照双盲多中心的疗效评价,并结合较系统深入的化学、药效药理、毒理等基础研究,已经并且必然成为中医药发展的主流方向。药物抗性研究涉及到遗传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等学科;药物抗性其实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外源性物质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效应。分子生物学的入门试验即是一个基于药物抗性基因的筛选试验。药物的抗性研究利于揭示中药这种复杂化学体系的作用特征,并有可能产生创新性认识,利于了解中药作用的特点和过程。大量类似化合物成分群与人体及细胞的相互作用,必须基于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及化学组学等多方面的基础,这需要一个循序渐进,逐渐了解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从《本经》到《本草纲目》直到现在的《中华本草》,中医药体系诸多的古今文献作为宝贵的财富,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信息。然而,这并非中国人的专利,而是全世界人民的共享,更是医药科技竞争的泉源之一。活性成分的筛选,有太多成功例证,也是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开展的基础手段之一。这充分证明中医药的研究其实面临世界范围内的竞争。知识产权产生的绿色和技术壁垒及竞争,迟早可能会成为中国这个中医药发源地所面临的问题,可能因失去很多标准的制定权而造成损失。我们应该力争对中医药深入理解,努力发展成为知识、技术和产业方面的优势。这一点,脱离现代科技,是难以实现的。

    中医药学的教学体系,也是亟待改革和完善的领域。立足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以及系统继承中医药知识,又具备现代科技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对中医药的发展至关重要。

    记者: 科研人员作为国家科技的中坚力量,对国家的科技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您认为,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王若光: 许多科研人员都长期忘我奋斗在繁重的科研工作岗位上。几乎每年,我都可以看到青壮年的科研工作者,倒在岗位上,永远地走了,感慨很多,个中滋味也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多年来,我一直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医疗工作,十分繁重。但因为热爱自己的事业,倾注了真诚与热情,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交给了工作,故常常超过身体和精力的极限。凌晨长沙街头洒水车的鸣叫声我最熟悉不过,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误以为有人在楼顶不太熟练的吹奏着笛子……

   “精勤不倦,博极医源”,这是医药学大家孙思邈的名言;“求真求确,必邃必专”,这是张孝骞先生的名训。我想,这就是医药科研人员的毕生追求和品质体现。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谈话结束,鲁迅先生的话时时萦绕于耳畔。望中医药发展之未来,我们看到希望在闪耀。

图4:王若光教授在麻醉动物

 

链接 王若光其人其事

    面前的王若光教授虚怀若谷,勤奋耕耘在中医药学领域,他的精神令我们动容,他的故事更让我们好奇。

   出身中医世家

   幼时,因伯父是家乡的名医,王若光很小就熟读中医经典,十几岁操作针灸,历代医家医论、著作早年阅诵,谙熟于心,在药房里辨认各种药材的形态、气味、功能更是他童年的乐趣。进入中药学专业学习之后,他对药用植物学、植物化学、药理学和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兴趣最为浓厚。为追求进步,后来,他又学习了西医和中医临床。由于具备较好的药理学基础,临床工作中个人能力提升很快。2000年,年轻的王若光获得第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课题资助。在方药质量可控基础上,他们开展了中药黄芪丹参复方成分对胎盘血供的影响,探讨中药复方制剂对一氧化氮合成阻滞时滋养细胞侵润、胎盘绒毛重铸过程中血管形成等方面的影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而后,他又从事生物学博士后研究工作,对分子生物学、蛋白质化学与蛋白质组学等技术和方法均较为熟悉。

潜心中医科研

    从独立承担科研课题至今,王教授主要从事中药成分相关的药理研究工作。期间,他深刻体会到:中医药与现代医药学联系紧密,中药、西药存在很大共性,中医、西医也是相通的,中、西医学会逐渐溶为一体。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中西医学之间的融合在不断加深,不可阻挡,并将发展成为重要的医药学研究和创新机会。

    开创中医药的崭新未来,是中国每个医学工作者的理想和追求,王若光教授便是他们当中重要的一份子。多年来,他立足中医药学术体系,利用现代的生物医学知识,致力于中药成分分子药理学、药物抗性、中药类活性蛋白分析、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相关基础等研究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和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如“黄芪、丹参复方有效成分提高胎盘血供分子机理研究”,“益母草影响产后子宫复旧的分子机理研究”,以及“从妊娠免疫耐受等角度探讨黄芩清热安胎机理”,“三七复方成分影响内膜止血修复的分子机制研究”等。同时,立足确有疗效的单药或小复方,他进行了一些分子药理相关的研究,还开展了一些含蛋白质成分中药的活性蛋白质分析及药理实验。此外,他还进行了一些经典方药的产业化工作以及几个植物中药品种次生代谢产物相关基础研究,中药芳香类成分的研究,以及中西医结合妇产科方面的工作等等,这些探索性的尝试无疑对中医药的现代化颇有裨益。

王若光教授还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药治疗优势研究。其实,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青春期)是中医擅长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历代医家都有较多论述和积累,在中医临床理论体系和实践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基于中医药“调经止血”理论,调经与止血相互联系,从多个环节达到止血和月经调畅,这是他们的科研目标。从这一理论出发,王若光教授带领课题组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盲法等设计,与雌孕激素合并制剂对照,通过对青春期功血患者止血效果、止血时间,周期控制,排卵率,黄体功能,内分泌调节轴恢复,生存质量,自觉症状等方面研究,综合评价中医辨证调经止血方药及周期治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保证有效安全的基础之上,建立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中医药治疗临床方案和基础推广方案。

    谈了这么多,我们的内心早已是波澜壮阔,可王教授依然十分平静,面带微笑地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今后,他希望致力于构建或充分利用各种平台,进一步提高研究效率,立足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在应用基础和产业化方面,多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开拓崭新未来

    现代生物学、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对生命、疾病、医疗的认识逐步深入,创新成果不计其数,学科发展愈加深入、系统。王教授深切地感受到只有熟读中医经典,又具备现代生物学或医药的新知识,才能成为新世纪优秀的医药学工作者,进而像古代医家一样,引领医学的前沿,不断创新,开拓崭新未来。

把握时代脉搏,促进医学发展,王教授深知自己的奋斗目标。多年来,他在中药成分分子药理研究方面努力探索,在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妇产科的同时,在应用基础的共性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较多突破性进展。他不但从临床、药理,以及病理生理,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等有关妇产科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开展现代意义上的医学(或西医学)研究工作,而且使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药物化学、植物化学)成为自身关注最多,并不断追逐的方向之一。目前,他还致力于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工作。

    除了实验室、诊室,三尺讲台更是王教授偌大的舞台。通过授课,他系统地归纳各类疾病的病因、病理、诊疗方案等,结合基础研究成果,贯通中西,促进临床工作的系统化,直捷有效地提升服务质量。“教学既是重复,更是创新,不断地融会贯通,从基础到临床,从古代到现代,从源头到前沿,从西医到中医,从药学到医学,繁此种种,纵横驰张,医药学之深之大,如韵如律,如歌如舞,凡世之上,自然科学,惟医为最。溶入其中,非但教书,更为传道,潜学之精神,大医之精诚。故自豪!”有如此的深厚积淀,有如此的博大胸襟,有如此的奋斗豪情,中医药之崭新未来,我们已经依稀可见!

上善若水,润万物而无声;良医若光,济天下而无悔。

 

《科学中国人》2009年4期102~106。

 

上一篇: 成立《中西医结合多囊卵巢综合征及不孕不育治疗中心》通知 (原创)

下一篇: 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王若光:上善若水,良医若光

医生其他文章

好孕帮医疗服务咨询

13121369230

为保护你的信息,对话将会加密,敬请放心垂询!

好孕帮助您更快好孕!

医学服务
13121369230

入群免费观看

二维码1
添加微信号,拉你进群 微信号:xiaoguwentangtang
下载二维码
引导图

预约专家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预约成功会及时通知您

郑重承诺,信息保密

预约成功

好孕帮顾问会及时与您确认专家预约时间,请保持手机畅通

*提交后,将会有专业医助与你联系,请留意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