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帝内经》,给女性美容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男科宾彬 |
|
《素问• 上古天真论》曰:“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 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论述的是女性生、长、壮、衰、老的自然过程。女子五七(三十五岁左右)“面始焦,发始堕”,开始衰老,六七“面皆焦,发始白” 是女性衰老变化的重要标志,到了七七,冲任脉虚衰,天癸竭尽,月事闭绝,不再有生殖能力。这一衰老过程以“阳明脉衰”为基础,而“ 三阳脉衰” 则更加快这个过程,最终冲任脉虚衰,则明显衰老了。 “ 三阳脉” 包括太阳、阳明、少阳脉 。十二经脉的走行方向是手三阴从胸走手,交手三阳; 手三阳从手走头,交足三阳; 足三阳从头走足,交足三阴; 足三阴从足 走胸腹,交手三阴。通过手足三阳脉在面部丰富的分布与走行情况来看,此处“ 三阳脉” 当包括手足三阳共六条经脉。同时,冲、任、督三脉皆起于胞中,一源而三岐,皆束约于带脉,借十二经脉与脏腑相通,冲脉主血海,任脉主胞胎,督脉为总督,各司其职,在女子正常生理活动及衰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协同作用。因此,“ 三阳脉衰” 当包括女子脏腑经络气血整体的衰退。 “ 三阳脉衰于上” 是手足三阳脉气血衰弱的征象,但这只是三阳脉气血不足的突出表现,在临床中往往与十二经脉皆有关联。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经脉的运行,气血畅达全身各部,既然有衰于“ 上” ,则有衰于“ 下” ,有衰于“ 内” ,则有衰于“ 外” ,面焦、发白只是这个综合表现的征象而已。《灵枢• 经脉篇》论述经脉之衰时指出:“ 大肠手阳明之脉… 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 胃足阳明之脉… 是动则病 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 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 ,“ 小肠手少阳之脉… 是主液所生病者 耳聋 ,目黄,颊肿” ,“ 膀胱足太阳之脉… 是动则病 冲头痛,目似脱,脊痛,腰似折” ,“ 三焦手少阳之脉… 是动则病 耳聋 … 汗出” ,“ 胆足少阳之脉…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有微尘”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则更进一步明确地指出面部气血盛衰与十二经脉皆有相关:“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 而为睛,其别气上走于耳而为听; 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嗅; 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胃。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 由此看来,女子“ 六七” 不单是面容枯槁不华,头发斑白,还可有视物昏花、头晕目眩等一系列相关脏腑功能紊乱的综合表现,这些表现是全身性的,涉及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紊乱的各个方面。女子“ 六七” 和 “ 七七” 两个阶段是表现更明显的阶段,面容枯槁、衰竭、倦怠、乏力,这正是阴阳渐衰的表现,从临床角度看,都与更年期这一个特殊阶段基本一致,而阴阳失调、气血不足、肝肾亏虚就是其症结所在。 春、夏、长夏、秋、冬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分属木、火、土、金、水五行。脾生血(如造血工厂),肝藏血(如人体血库),库藏的血要靠肝的疏泄功能顺畅调节才能血尽其能(嗯,公司里人尽其能由哪个部门协调?)。恼怒怨恨要不得呀,特别是春天更不要发脾气呀,会导致肝失疏畅的,肝血不能疏泄派送到脸上容颜怎么会靓丽呢?、胸部、乳房、小腹、两胁等肝经走过的部位也会出现胀痛的。要美颜,先养血,还要疏肝,不要生气哦。必要时吃点中药调理。 |